以“图书馆:社会发展的助推器”为主题的第八届上海国际图书馆论坛(SILF 2016)于2016年7月6日至8日在上海图书馆召开。来自全球27个国家和地区逾300位代表出席了论坛,其中包括国内外图书馆界专家、代表以及上海图书馆“上海之窗”对外交流项目的全球合作伙伴。
7月7日上午的开幕式由上海图书馆党委书记、理事会副理事长叶汝强主持。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向参会的各位代表致以热烈的欢迎,并表示上海国际图书馆论坛的意义不仅在于为图书馆同行提供相互交流的空间,更重要的是在交流的基础上携手创造新的价值,希望与会代表的思想能够在论坛得到充分释放、交流和碰撞,能把自己的真知灼见贡献出来。国家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副司长陈彬斌致辞并预祝论坛取得圆满成功,他认为上海国际图书馆论坛不仅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历程与成就,也成为国内外图书馆学情报学专家学者互动交流的重要平台,产生了不少有影响的学术交流成果,在国际图书馆界享有声誉。中共上海市委副秘书长、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朱咏雷代表上海宣传文化主管部门,对本届论坛的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希望参会的专家学者对上海文化以及图书馆的发展奉献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为上海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和新馆建设提供参考。
随后,国际图联(IFLA)主席唐纳·谢德尔、中国国家图书馆馆长韩永进、上海图书馆理事会理事长余秋雨分别作了题为《图书馆:呼吁采取行动》、《变革与创新——关于中国图书馆事业未来发展的思考》和《图书馆与文化传承》的主旨报告。谢德尔主席的报告指出,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全球数字信息环境,图书馆迫切需要在信息获取、教育、数据隐私、公民参与和技术转型这五个方面加速转变。图书馆要明确自身优势与不足,抓住新机遇开展一系列尝试。报告呼吁,为图书馆和信息专业发展采取四个层面的行动议程,即个人专业能力、组织机构转型、国家信息政策以及全球信息政策。韩永进馆长认为,中国的经济社会环境正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国图书馆应该积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信息服务能力和水平、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并且广泛联合社会各界力量、加强国际间图书馆领域的交流合作,共同推进全球图书馆行业创新发展。余秋雨理事长非常生动且深入地描述了中国图书馆的发展历程,认为中国古代和近代传统藏书业对我国数千年的文化传承带来巨大影响,而中国现代图书馆的发展,正在推动科技创新应用、提供多元文化服务、推进“全民阅读”等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7日下午,上海图书馆副馆长刘炜,丹麦罗斯基勒图书馆馆长M.维斯特加德,爱尔兰科克大学图书馆馆长C. 麦肯娜,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图书馆馆长C.柯克,墨西哥哈里斯科州州立图书馆馆长杜兰·华雷斯先后作了大会发言。
8日召开的专题交流会,论坛设立了“智慧型图书馆建设”、“互联融合的图书馆:会聚、跨界”、“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大数据时代图馆的‘互联网+’服务”、“空间与服务的包容性设计”、“图书馆资源建设知识组织”等6个副主题,4个分会场,37场分报告进行了专题交流,部分会场几乎爆满,互动交流踊跃。
8日下午的闭幕式由上海图书馆副馆长周德明主持,会上播放了论坛期间各项学术活动的视频集锦,与会人员对馆所的高效率工作表示高度肯定与赞赏。来自武汉大学、日本图书馆协会、罗马尼亚康斯坦察“安德烈·沙古纳”大学的三位与会代表分别发言,分享参会感受。最后,上海图书馆副馆长何毅致闭幕辞,他提出上图要继续秉持开放合作理念,进一步加强与国际同仁的交流与合作,把上海国际图书馆论坛办得更好。本届论坛共收到来自19个国家和地区的论文100多篇,收录入论文集的论文共70篇,组委会选择其中45篇论文在主旨报告、大会报告以及专题交流会环节进行交流。论坛注重图书馆转型与创新,强调图书馆要与时俱进、科学发展。参会代表普遍认为,本届论坛的主题与当下图书馆事业转型发展息息相关,国内外的先进理念在此碰擦出火花,更加坚信在广大图书馆同行的努力下,作为知识中心、学习中心和交流中心的图书馆必将发展成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助推器。
本届论坛不仅为国内外业界专家、学者、同行提供了展示、交流与寻求合作的平台,其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内容亦为图书馆未来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自2002年起的八届上海国际图书馆论坛为我们打开了胸襟,开阔了眼界,明晰了发展的方向,坚定了转型和创新的步伐,为上海图书馆的发展不断作出贡献。
嘉宾致辞
中共上海市委副秘书长、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朱咏雷致辞
本上海作为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的先行者,在文化建设领域大胆探索,先行先试,特别是这几年来,上海图书馆在全市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战略的推动下,积极进取,相继推出市民数字阅读推广计划、“创·新空间”主题阅览室、深度参考咨询服务等项目,在图书馆创新发展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上海正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上海图书馆在这方面也正在提供非常好的、全方位的服务。2016年,是中国也是上海“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开局之年。未来5年,特别是到2020年,上海将率先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将达到新水平。在未来5年里,还将建成上海图书馆东馆,这将是上海今后一个地标性的文化设施。希望各位专家学者在论坛期间对上海文化以及图书馆的发展提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包括刚刚启动的上海图书馆东馆建设,这些宝贵意见将有助于开阔视野,启发思路,对上海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和深化提供参考。
国家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副司长陈彬斌致辞
本届论坛以“图书馆:社会发展的助推器”为主题,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随着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发展的共识,图书馆行业将在主动引领变革中获得新的发展,图书馆作为社区文化中心和社会公众信息获取机构的独特地位将越发巩固,与其他机构共同来推动社会进步。中国图书馆事业以传承文明、服务社会为宗旨,按照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要求,坚持与时代同进步,在创新中求发展,形成了覆盖城乡的设施网络,在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文化强国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上海图书馆深入思考图书馆的社会价值,积极推动图情业务融合与内涵发展,主动为城市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服务做出有益的探索,如利用馆藏丰富的信息和资源,去贵州大山深处的贫困地区帮助他们摆脱贫困。我们愿与在座的诸位一起,推动图书馆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共创图书馆事业更加美好的明天。
“第八届上海国际图书馆论坛”撷英
图联主席唐纳·谢德尔女士
问题1:图书馆对普通公众的影响?
谢德尔女士:在我的报告中,提到过一个中国小镇上的图书馆,篱苑图书馆。在建造这个图书馆时,征询了很多当地村民的意见,如何设计它的装饰,如何去充实它的内在。这个图书馆建成后也为当地带来了文化产业之外的经济效应。正如国际图联之前一直提倡的,社区图书馆是非常需要大力加强的,不仅是传统意义上读书和学习的空间,更是交流空间,要能反映社区居民的需求,这是对普通老百姓最大的收益。
问题2:中国图书馆在世界上的角色是怎样的?
谢德尔女士:去年我参加了广州举行的中国图书馆年会,这次又参加了在上海举行的国际图书馆论坛,我认为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得非常好。中国的图书馆不仅是采集信息,更是创造信息,这是中国图书馆的特色,希望全世界的图书馆都能担负起这样一个角色。
问题3:这次参会有何感受?
谢德尔女士:这届论坛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报告内容很好,在休息时代表们还在一起交流讨论,我参加过其他很多论坛,从未有过如此温暖的感受。我尤其欣赏吴馆长的做法,不仅是因为他是一名优秀的图书馆工作者,他也帮助了很多身边的人,同事们都很享受他们的工作,对图书馆事业起到了推动作用。
主旨报告摘要
韩永进:变革与创新——关于中国图书馆事业未来发展的思考
一、机遇和挑战
1、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求图书馆做出积极贡献。作为国家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事业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特别是近两年来,党和国家先后围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创新驱动、大数据发展等重大问题做出战略部署。与此同时,当前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还存在明显差距。一方面,人们物质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将快速增长,并呈现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只有充分发挥文化浸润心灵、滋养智慧的功能,才能够凝聚成共同理想和价值体系,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精神支柱。
2、建设世界科技创新强国要求图书馆大力提升创新创业服务能力。科技创新伴随着对知识和信息的强烈需求。今天的创新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是在对信息的全面把握和深入分析基础上的创新,是在协同协作基础上的创新。新的创新创业环境对图书馆的知识信息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在数字科研环境搭建、科学知识普及、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图书馆大有可为。
3、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标准化、均等化建设目标对图书馆事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一个国家-省-市-县-乡-村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已初步形成,但是事业发展不均衡、服务效能不高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县以下基层图书馆和贫困地区、偏远地区图书馆事业发展还相对薄弱。
4、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进一步催生图书馆服务新业态。当前,数字阅读,特别是移动阅读成为更多国民阅读生活的新选择。图书馆必须主动适应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趋势,积极应用成熟技术、先进设备和海量数据,分析社会需求、优化资源配置、改善空间布局、提升服务能力。
5、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为图书馆协同合作开辟了新的空间。近年来,在中阿、中英、中澳、中美等双边或多边人文交流活动中,图书馆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中,图书馆在推动不同文明间的平等交流、互学互鉴、兼收并蓄方面还有很大的作为空间。
二、未来发展重点
1、大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下一步,图书馆需要积极开拓思路,努力“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一是继续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二是通过展览、讲座、文创产品开发,普及典籍文化知识;三是以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对传统文化典籍进行通俗化阐释和现代化解读。
2、全面提高信息服务能力和水平。一是围绕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重大关切和重要决策,加强前瞻性、预研性咨询服务;二是为建设世界科技创新强国提供全方位支持,鼓励、引导和支持公众的创新创意活动,为企业技术研发、科研院所和研究性大学开展科学研究、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提供服务;三是依托馆藏资源优势和信息处理专长,打造在线学习平台,为公众自主学习和协同学习提供便利;四是结合“宽带中国”和“智慧城市”建设,搭建数字图书馆云技术与云服务环境,提供更为广泛和有效的数字化、网络化和知识化服务。
3、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一是促进未成年人阅读习惯培养和阅读能力提升;二是拓展数字阅读服务;三是积极倡导经典阅读,;四是重点支持基层和贫困地区图书馆事业发展。
4、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增强发展活力。一是开展图书馆立法支撑研究;二是进一步完善图书馆标准规范体系;三是积极稳妥推动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四是探索购买服务、与社会资本合作提供服务、志愿服务等多元化社会力量参与形式;五是探索建立政府、行业组织、社会第三方共同参与的多主体绩效评价机制。
5、广泛联合各界力量共同推进事业发展。一是围绕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开展业界合作;二是在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开展社会教育服务、开发文化创意产品、振兴传统工艺等方面,与相关文化机构开展深入合作;三是与各类信息生产、提供机构间加强平台共建、渠道共用、资源共享与信息技术合作。
三、加强国际图书馆领域交流与合作
1、围绕“一带一路”战略开展合作,建立“丝绸之路图书馆联盟”,建设“丝绸之路数字图书馆”。
2、联合推进各民族文明成果的传承与保护。
3、交流发展经验开展务实合作,进一步发挥中国图书馆在古籍修复、中文信息处理、东方语种文献编目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举办国际会议,分享发展经验,研讨发展趋势,交流合作意愿。
余秋雨:图书馆与文化传承
一、中国古代藏书业的神秘力量
二十世纪初,在八国联军侵入中国的过程中,殷墟甲骨文图书馆和敦煌藏经洞相继被发现,伟大的商代和伟大的唐代以图书馆的方式出现在国破家亡的中国人面前,产生了非常重要的提醒力量。我曾经做过一个文学化的比喻:一个伤痕累累的失败者已经躺在地上了,突然听到自己青壮年时期雄壮的歌声,就踉踉跄跄地站了起来。这就是当时的中国,发出壮年歌声的就是这两个图书馆。这就是中国古代藏书业所产生的神秘的力量。当时所有中国的知识分子从甲骨文、从敦煌藏经洞里感觉到了我们文化曾经有的辉煌,我们不该就这么沦落。这两个图书馆给了我们二十世纪极大的滋养。让我们感觉到图书馆是一个神秘的地方,是一个把文化的传承以一种非常强烈的方式一次次提醒人们的地方。图书馆的意义于此超过我们的想象,它不仅仅是工具性的所在,它是个文化圣殿。
二、中国传统藏书业的共同缺点
中国文化缺少对公共空间的关注。古代藏书一直处于皇家藏书和私家藏书这两种状态,没有公共概念。中国古代仕人只对朝廷和家庭负责,不知道在朝廷和家庭之间有辽阔的公共空间。
近代以来,中国优秀的知识分子把建立公共图书馆当作中国走向进步的台阶,让普通的老百姓能进入图书馆,让图书馆成为公共空间的标志性建筑。公共图书馆的出现至少局部地改变了中国知识界和文化界,在近代非常有效地改变了中国的国民性,提升了中国的教育事业和文明事业。
三、中国图书馆在今天的努力
现在是一个科技创新的时代,科技创新就需要尽可能多的资料和情报、信息。图书馆要提供足够的、完整的资料和讯息给一切需要的人。我们有大数据、云计算,中国的图书馆事业在这一点上赶上了国际潮流。上海图书馆在这一点上的努力非常优秀,国家图书馆更是如此。伴随着网络和电子工具的传播,图书馆事业已经到了气吞山河的时代,大量资料的满足让每一位图书馆人感到兴奋。但这也带来了挑战。既然大家通过电脑就能得到这么多的信息,每个人家里都有一个“隐形图书馆”,那么图书馆的作用在哪里呢?
应对这样的挑战就要在“全民阅读”过程中对全民进行阅读上的辅导和选择。图书馆可以通过云计算等科技手段,让各种不同的人找到适合自己的知识、信息,使读者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找到自己的小岛,找到自己小岛上的小木屋,不被海啸所淹没。
图书馆应该完成一次转型,要让图书馆成为民众的文化乐园,增加快乐的因素,以欢乐的方式吸引广大的青少年读者,书籍的魅力可以借此更好地张扬。
部分大会报告集锦
刘炜:面向人文研究的数据基础设施建设
从宏观上看,数字人文基础设施是由资源与服务机构、基金会、数据资源、计算设施、系统平台、工具软件、领域专家和数据科学家等共同组成,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制度和协议规范等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自我运行并可持续发展的有机整体。我们必须展开研究,制订数字人文发展规划,设立数字人文发展基金,发布基础人文数据建设目录,建立注册登记系统,按学科或领域开展基础数据平台的研发示范,按需求分阶段开发公益性的基本数据服务,如历史地理、人物机构事件、各类名称概念词表及语料库等,同时制订相应的政策鼓励开放共享和各类合作,开展数据科学专业教育和人员培训,加强国际交流,并融入国家综合性数据基础设施和全球数据基础设施中。
上海图书馆在数字人文平台的建设方面已经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通过家谱系统、盛宣怀档案系统和众包的开发,以及古籍联合目录系统的设计,走通了技术路线,组建了一支多领域合作的人才队伍,为建设“上海记忆”和中国近代历史人文大数据平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丹麦罗斯基勒图书馆馆长:丹麦公共图书馆发展现状:以罗斯基勒图书馆为例
报告介绍了丹麦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公共图书馆发端于大众教育的理念,随着公民意识的增强,大众教育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展。报告介绍了数个被视为公共图书馆发展关键因素的,作为通用数字基础设施,用以支持图书馆日常运营和专业发展的全国性项目。具体到斯基勒图书馆,涉及5个主要领域的项目和服务:地区发展、市政中心的开发、数字社会、创新与文化,介绍了图书馆服务于本地社区的新功能以及用于新型活动的图书馆空间。除了文化传播功能,图书馆举办的室外活动也将愈发重要。丹麦图书馆也迎来了新的挑战,图书馆要面向所有市民,包括那些不常用图书馆的人们,为提升普通市民的文化生活和公民素养提供力量。
专题交流会采撷
智慧型图书馆建设
▲李仁德(上海理工大学)
图书馆作为连接学生成长与智慧校园的桥梁,在校园知识传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图书借阅记录,我们分析得出:学生持有图书的借阅市场具有很强的记忆效应和一定的规律性;读者节约的时间间隔具有随机性;图书馆服务台等待排队借阅的时间接近于泊松分布。这些发现能够帮助图书馆更好地了解读者的借阅行为习惯,从而制定更有效的阅读推广方案。
▲马春(上海图书馆)
对照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际大都市图书馆指标体系》,对上海、纽约、东京、香港、新加坡等多个国际大都市的公共图书馆指标进行了资源条件、服务效能、服务成果、社会影响等方面的综合和逐项分析,发现上海在分馆数量、供读者使用的计算机数、员工数、网站访问量、借阅流通量等总量指标上表现尚可,但在人均馆藏、办证率、人均借阅量等人均指标和影响贡献指标上尚存在差距。
互联融合的图书馆:会聚、跨界
▲江姜(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图书馆)
公共图书馆充分利用跨界思维,促进资源联动,实现多元、融合、变革、创新。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图书馆与时俱进,在阅读推广中应用跨界思维。以独墅湖晒书会为例,从宣传到实施都引入了设计、潮流文化、互联网等跨界思维。这是在传统思路基础上大胆尝试与商业、非物质文化、传媒、社区生活等方面的跨界合作,为公共图书馆跨界发展、实践探索,提供了可借鉴意义。
第十一届中日国际图书馆学研讨会
空间或服务方面的包容性设计
▲立花明彦(日本静冈大学短期学院)
对于肢体残疾、聋哑或视障人士,图书馆过去存在一定的使用障碍,但根据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图书馆必须改进设施,为残疾人士提供服务接待条件。
▲夏翠娟(上海图书馆)
数字人文是数字图书馆建设达到一定规模后的必然发展方向。云计算、大数据、语义技术提供了很好的方法,可以对大规模、多种类的数字资源进行内容分析和基于数据间内在逻辑关联的知识组织,进而提供面向内容和知识的精准服务,促进资源的利用,甚至在资源利用的过程中产生新的知识。关联数据正是一种已经发展成熟的语义技术实现方式。上海图书馆利用关联数据技术,将多种不同的馆藏历史文献资源整合起来,从数据的底层即建立逻辑关系,并在服务方式提供基于数据开放接口的数据消费方式,从而打通不同资源库之间的界限,构建基于数据服务的人文研究环境的设想和探索。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
▲周卿(上海图书馆)
2011 年12 月,上海图书馆推出市民数字阅读推广计划。随着数字资源日益丰富,在传统纸质赠书的基础上,“上海之窗”向全球合作伙伴推出了全新的电子赠书服务。这一服务模式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电子书借阅体系,形成了国际化的电子书服务的新常态。而如何提供具有阅读品质和阅读品味的移动阅读服务,或许将成为上海图书馆电子书服务国际化的重点发展方向。
大数据时代图书馆的“互联网+”服务
▲Sarbjeet Singh Pawar(印度Roper公司工程技术部、印度工程技术学院)
在21世纪,人们认同技术已经成为图书馆拓展服务疆界和提升专业发展的有力工具。以技术为基础的图书馆服务意味着数字化转型,这种转型不再局限于技术的使用,而是关乎如何利用技术助力图书馆员和用户。为了应对多媒体学习、跨学科研究带来的用户多样化需求的持续挑战,Web2.0技术被视为图书馆的推动力。馆藏将更具互动性,可以被充分获取。服务也将相应变化,从向用户提供受控访问更多转向帮助信息传递、提升信息素养,使得信息的获取突破了时间与地域的限制,并寻求消除信息利用与复用的障碍。
图书馆资源建设和知识组织
▲B.M.M.C.B.Hindagolla(斯里兰卡帕拉代尼亚大学图书馆)
日本新泻大学中央图书馆的学习共享空间拥有崭新的信息技术设施和友善的馆员,通过参考与研究协助工作台(RRAD)提供崭新的服务。学生的到馆频次和使用时间均有所增加,本科生主要利用RRAD服务准备研究论文、课程作业、考试以及图书和期刊定位。RRAD在学生们的眼中不再那么难以亲近,RRAD提供的协助完整而令人安心,氛围舒适而友好。学习共享空间的RRAD服务对满足本科生的需求具有显著的效果,也可以对参考馆员工作优先级的改变提供指导,在图书馆的其他服务中得到进一步的应用。
参会感想
▲申晓娟(国家图书馆)
本届论坛主题正好适合现在图书馆事业发展大家普遍关注的主题。外方代表比以往多,大家在一起交流各自的经验、做法,对未来发展的看法交流了各自的思考,这种形式很好,为大家交流思想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能借鉴国外好的做法,结合本国的实际来思考我们的事业发展该怎么做,很有启发。这个会议也已成为图书馆界的品牌,会议组织也很好。
▲SelcukAydin
(土耳其阿塔图尔克图书馆)
这是一段很珍贵的经历,通过论坛能学到同行们的想法,很有用。上海图书馆建筑很美、功能很吸引人,特别对大数据墙、新阅读体验、“创·新空间”这些科技创新点印象很深,我们很受启发,可以借鉴到我们的图书馆里去。
▲ Mariano Jorge Estrada(古巴国家图书馆)
作为第一批来自古巴的图书馆同行,对本届论坛感到惊喜和荣幸,参会的同行非常多,内容非常丰富,我们关注的问题这次论坛都有提及,这些议题是全世界普遍会遇到的一些问题。参观了上海图书馆后,对自助借还系统等电子系统很感兴趣,读者可以通过网络、微信等系统自主下载信息,使年轻人对图书馆的概念有所更新。我们诚邀上海图书馆到古巴进行交流。
▲岩井千华(日本九州大学)
会场的布置很令人惊喜,上海图书馆近年来组织的活动有了很大的进步。聆听了夏翠娟的报告,认为数字人文这个项目非常好,虽然各国的历史和文化不同,可探索的古籍可能不多,内容不可复制,但这项技术本身可在全球推广。大会报告中丹麦图书馆馆长提到的图书馆服务举措,使图书馆在文化传播方面发挥了更大的作用,日本和丹麦一样,鼓励公民参与更多。
▲金晓明(上海市图书馆学会)
本届论坛在内容质量和会议组织上有了很大提升。特别是在内容上,主题与当今社会发展的贴合性很强,报告质量很高,三个主旨报告从三个不同角度来阐述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在中日论坛会场,现场一直爆满,说明大家对这些选题非常关心,符合了与会者的需求。
▲杨绎(上图年轻馆员代表)
这是我第一次在国际性的大会上进行发言,说不紧张是不可能的。但是“创·新空间”和产业图书馆的先进理念,以及近年来所取得的成就给了我信心和底气。休会期间,有几位参会代表在听了我的发言之后特地来到“创·新空间”参观,这或许代表着我的发言得到了部分与会者的认同,给了我莫大的鼓励
▲熊定越(上图年轻馆员代表)
作为一名年轻的馆员,我非常高兴能够有机会站在SILF这样一个国际会议的讲台上,把自己对于3D打印的理解发出自己的声音。刚刚站上讲台的我其实是很忐忑的,但是在整个演讲慢慢推进之后,整个人也得到了放松。
▲周寅(上图年轻馆员代表)
很荣幸能有机会参与本次论坛,聆听各国专家、同仁在图书馆变革与创新、文化传承、互联融合、资源建设、知识组织等方面的经验分享,并就本职工作中涉及的服务实践与多位与会同仁交流探讨,受益匪浅。
▲束漫(华南师范大学)
我已经参加了三届论坛,2004年第一次参加时我还是一名博士生,对我的影响很大。这次的主旨报告给我带来了很大的震撼,对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很有启发。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图书馆馆长柯克的报告我很感兴趣,我本身对空间再造问题就比较感兴趣,在北大读书时就遇到过图书馆的空间再造问题,一直觉得空间不够用,这个报告对国内外图书馆的设计理念很有启发。日本图书馆的无障碍服务一直做得很好,利用多媒体技术、用数字的方法来提供无障碍服务,这也是我的研究领域,他的演讲引发了我进一步研究和思考的兴趣,我们国家开展特殊群体的服务比较表层,希望能借鉴和学习到日本的经验。
▲志愿者(上海西南位育中学)
这段经历非常难忘,是非常难得的社会经验,收获也很多。接触了很多图书馆的专业内容,了解到了图书馆更深层次的内涵,与以往对图书馆的印象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也发现了现在图书馆转型发展带来的惊喜,比如图书馆有3D打印,让我很惊喜。
在7月7日举行的第八届上海国际图书馆论坛欢迎仪式上,馆所工会组织馆所部分文艺沙龙的成员,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形式,向与会代表致以热烈的欢迎。唯美典雅,优美动听的越剧表演;抑扬顿挫,轻清柔缓,弦琶琮铮的评弹;曲调优美,富有江南气息的沪剧演唱;瑶琴淙淙,角羽宫商,质朴悠然的古琴;舞蹈沙龙编排的古典舞……惊艳四座的演出,深深吸引了全场来宾。
泼墨挥毫,笔走龙蛇的现场书法表演尤其让人惊叹。当笔格遒劲、力透纸背的不同字体的“書”字跃然纸上时,全场报以热烈的掌声和此起彼伏的赞叹声。部分外国嘉宾还获得了朱喜老师的现场书法作品,感到十分有纪念意义。
中外嘉宾欢乐互动,外宾们或翩翩起舞,或自告奋勇演唱民族歌曲,以不同的形式展现了多姿多彩的各国风情。
|